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1561.“亚伯兰又在那里呼求耶和华的名”表示在那种状态下的内在敬拜,这从前面(440, 1455节)所解释的“呼求耶和华的名”的含义清楚可知。此处之所以也提到“坛”,并和前一章(创世记12:8)一样说他“呼求耶和华的名”,是因为这两种状态是相似的。区别在于,与前者相比,此处所描述的状态是一种光之状态。当知识或认知植入前面(1458, 1548节)所描述的那种状态时,它们就会把它变成光之状态,或说使它变得清晰。当真理与良善通过知识或认知与以前的属天状态结合时,其活动就用此处这些话来描述。敬拜本身仅仅是从里面的属天品性显露出来的某种活动。没有活动,属天的核心永远不可能存在。敬拜是它显露的最初活动,因为这是它表达自己的方式,它在敬拜中感受喜乐。爱和仁的一切良善构成本质的活动本身。
1889.本章中的亚伯兰、撒莱、夏甲和以实玛利这些名字也一样。从概览和接下来对每个名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们里面都包含什么。然而,它们都是诸如难以轻易理性解释的那类事物,因为这些名字所涵盖的主题是主的理性心智,它如何被孕育和生出,以及在与主的内在人,也就是耶和华合一之前,它是何性质。这个主题之所以难以轻易理性解释,是因为如今人们不知道内在人是什么,内层人(interior man,新世纪版本译为中间人)、外在人又是什么。当论到理性心智或理性人时,人们对它能形成某种概念;但当说理性心智介于内在人和外在人之间时,就很少有人明白了。然而,此处在内义上论述的主题是主的理性人,它如何因内在人进入外在人的流注而被孕育和生出,这就是亚伯兰、夏甲和以实玛利的历史故事所体现的主题。所以,为防止下面的解释变得完全无法理解,需要指出的是,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人,一个介于中间的理性人和一个外在人;这三者彼此截然不同,互相分离。关于这些问题,详情可参看前面的讨论(978节)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